热门搜索
About us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于清教:锂电池“疯狂”的背后

更新时间 :2019-02-23    浏览次数:22次

概念终有一天会被识破,过时,而技术却终会站在至高无上的高度。目前,无论各方描述的锂电池行业的前景多么美好,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这一春天也终究是遥遥无期

在铁矿石谈判中,被全球三大矿山企业逼入困境的中国钢企正通过海外收购方式寻得出路。武钢、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等均通过股权交割或直接收购等方式成功获得资源,也意味着对产业链上游资源的掌握。而在始于今年8月下旬发生的全球钾肥收购案中,澳洲矿业巨头必和必拓不惜390亿美元逼宫、收购加拿大钾肥,更使得全球资源的争夺战日趋白热化。

中国企业的海外铁矿石资源收购案再次证明资源的重要性。但占有资源是否意味着掌控了行业话语权?眼下,在国家对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撑下,“疯狂的锂电”正在上演,表面繁荣的背后实则是产业陷阱,政府、行业和企业如何自律,这不得不深度牵引社会各界炙热的关注目光。

“锂电股”集体发飙

锂是自然界中最轻的金属,有“工业味精”的美誉,它的存在形态在自然界有两种,一种是盐湖资源,第二是矿山资源,在盐湖资源当中,全世界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南美、北美和亚洲。在盐湖资源中,世界储量数玻利维亚,占42%,智利占34%,阿根廷占12%,中国占12%;在矿山资源中,锂资源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和部分的非洲地区。

2002年以来,锂的下游需求开始悄然发生变化,这其中以电池领域对锂的需求增长最为引人注目,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全球的移动电话和笔记本电脑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电子设备行业对于锂电池的需求使电子设备行业,跻身锂的四大下游用户之一。仅仅依靠“工业味精”效应和电子设备行业,并不足以让锂成为市场关注的明星金属,金融危机后,新能源汽车的备受重视,以及大容量动力电池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锂行业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股市刮起了一股“锂电”疯,凡是跟锂电池沾边的股票全被爆炒,成为了股市最耀眼的明星。

截至今年8月底,主营手机电池的德赛电池收盘报33.56元/股,累计涨幅达213.94%。整个上半年,德赛电池收入4.67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净利润2271万元,而去年同期的净利润为亏损1580万元,去年全年净利润则亏损3564万元。

7月6日,成飞集成公布一份拟增资进入锂电池行业的“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引起成飞集成股票的飙涨。公司股票连续三天封涨停,以至于公司于7月9日不得不停牌一个小时。然而,当天复牌后,股价继续涨停,短短两个月,上涨了313.69%。

随后,佛山照明、佛塑股份、动力源及振华科技等集体跟进,而整个锂电板块平均涨幅超过90%,“锂电股”集体发飙,引起监管层和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资本炒作的背后

股市凭啥“沾锂便涨”?原因显而易见。

去年12月底,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新能源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受关注程度日渐增强。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有关人士向媒体透露,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已经出炉,等待定稿并上报国务院批准。在这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草案中,纯电动车成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政府计划投入1000亿元力争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的地位。而不少地方政府把新能源汽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等一系列动作,更是激起千层浪花。

这让市场看到了其中无限的“钱景”,各大汽车制造企业也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商业化”为公司的燃眉之急。

同样,沃尔沃将新能源押宝在了电动车领域, 2010年到2012年,沃尔沃将放在Plug-in hybrid上,首款Plug-in hybrid车型将于2012年将上市。奇瑞汽车日前则与深圳康美特科技有限公司签下10亿元的合作协议,共同出资研发新能源客车项目。

在笔者看来,在“低碳”、“节能”的时代背景下,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电动车行业势必迎来飞速发展,而电池作为电动车的重要部件,必将成为整个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说,谁掌握了此项资源与技术,谁或许将掌握整个行业的市场话语权。但从目前行业情况看来,企业对资源的占有的认识高度远远超过对技术的认识。所以笔者认同外界评价疯长的锂电股为“概念炒作”。

概念炒作下的锂电池背后,到底值得我们思索什么?

在探寻锂电池疯狂炒作前,我们不得不关注下我国电池行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电池行业在手机电池领域。手机锂电池生产门槛低,启动资金小,技术水平低,也造成市场的激烈竞争,搅局现象严重。在技术层面,虽然锂电池在手机、数码相机方面的应用已成熟,但这里存有一个问题,即一块手机电池的容量只有一瓦时,也就是说,容量的突破为锂电池在电动车的应用提出了不小的难题。而近期火爆的锂电池概念,就是针对电动车使用的大容量锂电池,这类电池前期研发成本非常高,对资金、技术要求都非常高。

另外,随着低碳经济升温,作为产业重要战略地位的锂资源也被各国重视。“目前我国的西藏地区储有大量锂,但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其储量远远不能达到市场需求量。届时,锂的价格必定会飙升,将会给锂电池厂家造成具大的成本压力。而锂电上游关键原材料碳酸锂目前是国外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秘书长刘家新表示。

技术难题与资源紧缺的双重压力下,中国锂电企业是否已找到突破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概念的炒作要远远大于其对技术与占有资源的追求。

加之国家政策影响,各地纷纷上马锂电池项目,进一步加剧了锂电池行业的市场竞争,造成了一种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市场供大于求,必将导致行业的混乱。

究竟是谁的概念?

全球锂电池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日本、中国和韩国三国。

日本最早实现锂电池商用化。2000年以前,全球锂电的生产基本被日本垄断。时至今日,全球有近67%的锂电池材料在日本生产,中国与其他亚洲地区近占19%与14%。随着中国、韩国锂电池制造技术的开发和提升,日本锂电池出货量比例逐渐降低,中国和韩国的比例逐渐增加。

笔者认为,对于国内锂电池概念股的定义,或许无可厚非,但这一概念决不可加在全球整个锂电池行业。拥有技术的日韩企业,对锂把弄的是实力,决不像很多的中国企业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

在综合技术实力上,中国企业虽大但不强,落后日本大约2-3年时间。

这2-3年的时间,能否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下,实现中国企业的快速赶超?答案未知。原因很简单,产业政策虽然构画出一幅蓬勃的产业发展图,但中国的锂电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而又无奈的问题,缺乏核心技术。

目前,锂电生产技术中的多数核心技术仍专属国外。这像悬在中国锂电池企业颈上的一把利剑,中国企业如今大张旗鼓地投身于锂电池,一旦发生纠纷,其投入和努力很可能化为外企的嫁衣,DVD的一幕留给我们的教训对某些企业来讲,应该还留有阵痛。

切莫重蹈覆辙

这次国内锂电池疯狂的背后,再次显露中国企业急功近利、无长期战略规划的作风。

锂电池作为高成长的行业,其产业链中,隔膜技术要求较高,尽管锂电池企业盈利空间较大,但其入门门槛也高,企业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保障才能支撑其产业长久发展,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技术掌握上存在短板,依赖进口现象严重。

技术上的不足与疯狂炒作形成鲜明对比,一路狂升的股票、短期丰厚利润,是否冲昏了“沾锂”概念企业的头脑?“市场巨大风险已现,再不悬崖勒马,肯定出事。”一直从事公司风险管理研究的律师李军毫不讳言,“现在锂电池项目全国一窝蜂似的上马,产能过剩风险来了,而二级市场投资者追捧锂电池概念股,存在股价高估风险,看似繁荣、热闹,但降温后终将显现出其金属冷酷、狰狞的一面,到时候套牢者将不在少数。”

回望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家电行业的发展,就不乏缺少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从而使企业时时处于跟随状态,跟随状态下的盲目发展,造成行业间无休止地价格战,掌握核心技术的外资企业从中得利,不但收获了技术,更从市场中抢得大块肥肉,而在一轮又一轮的无序竞争当中,死去的大批中国品牌让人深感惋惜。

如今,家电行业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家电行业的“覆辙”也给国内各行业敲响了警钟。锂电池行业在此时上演疯狂的概念,不禁让人忧虑。

行业破局迫在眉睫

有人对锂电池是否为真的低碳产品产生怀疑,其理由为:锂电池需要充的电为交流电,而我国的交流电现在还以火力发电为主,火力发电过程中煤的燃烧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以,锂电池使用前已“制造”了碳排放。

但笔者认为,太阳能、风力、水力发电也已应用甚广,且技术也日益成熟,代替火力发电的日子不会久远,锂电池这一产业趋势终会是低碳之路。所以,如何在这一产业大潮中占得先机,实现国内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在全球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目前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项新兴产业,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大家所处的起跑线距离不是很远,虽然日韩在这方面有优势,但中国的企业并非没有突破口,在手机电池中积累的经验是研发锂电池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的企业不应对此视而不见。“只有在核心技术上取得话语权,才不会受制于人。”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供应商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韩作樑认为,作为资源需求型行业,中国锂资源的大量储备为企业提供了先天机会,中国的企业应该加大对这一方面的控制。再加上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可谓是天时、地利。只要企业在技术领域狠下功夫,弥补短处,行业必将是蓬勃的可持续性发展。

概念终有一天会被识破,过时,而技术却终会站在至高无上的高度。目前,无论各方描述的锂电池行业的前景多么美好,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这一春天也终究是遥遥无期。

而核心技术开发属于典型的战略性投资,需要资金支持,也需要人才支持。中国锂电池企业在这次机遇面前,需要有自主信心和勇气,抛却急功近利、不做长远打算的弊病;否则吃到的将是一颗受制于人的苦果。这是一个复杂、长期、高投资的解决过程,是行业发展的必经过程,中国的锂电池厂商必须做好战略准备,坚持持久战,加强产业链资源整合,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储备,惟有如此,方可致远。

点击关闭
在线客服